一個民族的復興,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強大支撐;一個時代的進步,總是以文化的繁榮為鮮明標識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推進文化自信自強,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。文藝宣傳作為宣傳的重要手段之一和“必修課”,必須在方法上求新求變,既要形式多樣有新意、又要內容實在撈干貨,在更接“地氣”中點燃興趣、聚焦目光、直抵內心、余音繞梁,在為新時代鼓與呼中舉旗幟、聚民心、育新人、興文化、展形象。
文藝宣傳更接地氣,就要讓“好聲音”余音繞梁。當下宣傳思想戰(zhàn)線的重點任務就是讓黨的二十大精神普及惠及各族干部群眾,讓博大精深的理論、養(yǎng)分十足的思想、高屋建瓴的觀點直達干部群眾心間,讓干部群眾在愿聽愛學的同時,還能深學細悟、踐行落地。黨的政策理論要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,就要摒棄“枯燥無味”“刻板單調”的印象標簽,借助文藝有趣、親民的力量,既“有料”,也“有味”,讓干部群眾特別是基層干部群眾對黨的二十大精神“聽得懂、學得會、能領悟”,真正在“春風化雨”“潤物無聲”中讓“好聲音”余音繞梁。
文藝宣傳更接地氣,就要推出趣味“新課堂”。孔子曰,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”歌德說,“哪里沒有興趣,哪里就沒有記憶?!钡拇_,興趣是最好的老師,無論是讀書求學、還是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,當我們對某種事物產生了興趣,就會主動想去探索,并且會堅韌不拔地探索,文藝宣傳工作就是從受眾的興趣出發(fā)的。干部群眾理論基礎不同、學歷經歷各異、性格偏好天差地別,既然對象不同,宣傳工作就不能“大鍋燉”和“一刀切”,只有提前收集受眾需求、準確定位主題內容、預見預判反響作用,才能達到成風化人的效果。所以,文藝宣傳要下接地氣推出趣味“新課堂”,在傳播方法上,設置時間靈活、內容豐富的“云端課”,土味滿滿、移步換景的“田間課”,沉浸體驗、心靈共振的“實景課”;在傳播形式上,有優(yōu)美歌曲、曼妙舞蹈、捧腹小品、震撼話劇等“文藝范”十足的樣式;在傳播效果上,能讓群眾打開心結,能為基層干部解疑釋惑,能讓黨和群眾的心更加貼近……這些更能點燃干部群眾的學習興趣,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宣傳到位。
文藝宣傳更接地氣,就要發(fā)動和依靠群眾的力量。干巴巴的論述不是基層群眾所擅長的,但是基層群眾擅長把道理、理論、心得、感悟編成民歌小調、排成戲曲舞蹈,在自編自演、自娛自樂中實現自我教育、自我約束、自我提高,從而潛移默化地實現政策宣傳引導的作用。特別是針對農村黨員和基層干部群眾,更要想方設法把他們感召起來,讓他們講述自己的體會、自己的故事、自己的變化,以一場場有滋有味、有形有感、有料有味的“村鎮(zhèn)小課堂”“社區(qū)大聯歡”“基層辯論賽”等活動為載體,讓十里八村的干部群眾主動參與進來,讓身邊人講活身邊事、用土方言講透大道理、用自編自演的節(jié)目點燃好氛圍,能真正讓文藝宣傳影響更多人、激勵更多人、惠及更多人。
(2023年5月19日《青海日報》沙文婷)
編輯:吳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