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尚鴻博
●換個思路,嘗試一下反向的可能,或許更能簡捷地達到正向的效果
近日,在社會各方共同努力下,重慶森林火災各處明火全部撲滅。在這場與山火的拉鋸戰(zhàn)中,消防人員適時采取了“以火攻火”的“反燒法”,效果明顯,加快了滅火進程。
與傳統(tǒng)滅火思路不同,“反燒法”滅火的原理主要是:反向點火、以火制火。大火蔓延時會產生上升氣流,其他方向的氣流就會流過來補充,這樣就會形成一股風。如果在大火蔓延的前方人為點火,兩股火就會向一個方向蔓延,相遇時兩股火的周圍已經沒有可燃物,燃燒又耗盡了這里的氧氣,火自然會熄滅。面對難題,救援人員轉變思路,采取科學合理的“反燒法”,從而使山火得到有效控制。
人類思維活動離不開對問題的分析求解。面對同一問題,不同的思維方式,往往獲得不同的解決方案,進而可能取得迥異的效果。所以,當一種思維方式走進“死胡同”之后,就應該迅速調整觀察問題的角度,甚至可以嘗試從反方向尋找出路,破解難題。兵無常勢,水無常形。戰(zhàn)場形勢瞬息萬變,對于指揮員來講,思維方式是否靈活多變,能否正確運用逆向思維,一定程度上關乎戰(zhàn)場上的勝負成敗。
古往今來,在軍事對抗中,運用逆向思維克敵制勝的例子不勝枚舉,孫臏減灶誘敵冒進、虞詡增灶嚇退羌兵、劉伯承七亙村重疊設伏等,都在戰(zhàn)史上留下一段佳話。柏林戰(zhàn)役期間,蘇軍拂曉發(fā)起進攻時,一反燈火管制、隱蔽出擊的慣例,集中140余部探照燈,連同所有坦克裝甲車上的大燈一齊打開,同時射向德軍前沿陣地,耀眼的強光既迷惑震懾了對手,又避免了攻擊部隊因夜暗出現(xiàn)混亂,從而迅速突破德軍陣地。抗美援朝戰(zhàn)爭期間,我軍搶占敵后要點三所里,面對強敵的空中威脅,穿插部隊晝間機動時大膽丟掉偽裝,以行軍隊形沿公路跑步奔襲敵后,敵機反復偵察后判斷這是一支從前線換防下來的“友軍”,非但沒有發(fā)動空襲,甚至還通知三所里守軍為“友軍”備好了補給。
“思路決定出路”,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決策質量。軍事決策是激烈對抗甚至你死我活條件下的一種高強度腦力勞動,敵我雙方都在千方百計地料敵思變,因而這一領域最需要思維創(chuàng)新。反常用兵、反常用器等,都是逆向思維的實踐運用。有時,要從已有的因果關系中,變因為果、由果溯因地去探索新問題、新規(guī)律;有時,要根據(jù)事物某一狀態(tài)的對立面來認識事物,或從原有事物相反的方向尋求解決問題的新辦法;有時,要跳出經驗和常識的桎梏,反其道而行之。換個思路,嘗試一下反向的可能,或許更能簡捷地達到正向的效果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反燒法”適合在風力不大、風向穩(wěn)定時使用,另外還應把握好點火點與火區(qū)的距離,太遠等于放火,太近等于助燃,這些都需要豐富經驗支撐。因而,逆向思維并不適用于任何地方、任何時候,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,需要基于對事態(tài)的深度把握,不能盲目運用,否則會適得其反。
編輯:廉穎婷
審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