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甫思逸
教育部27日發(fā)布通知,將開展基礎教育“規(guī)范管理提升年”行動,在鞏固深化2024年規(guī)范管理年工作成效基礎上,進一步清理整治違背教育規(guī)律、侵害群眾利益的辦學治校行為。
如今,在一些地方,新學期尚未正式啟幕,提前兩周的“收心班”就已悄然開課;某些學校節(jié)假日違規(guī)補課,儼然成為公開的秘密;課表顯示早上7點到校早讀,下午6點放學,但其實晚上還有3小時晚自習,學生睡不夠就只能上課時間打盹……以上種種以時間堆砌為特征的“搶跑戰(zhàn)術”,看似“為了孩子”,實則急功近利、違背成長規(guī)律。
當休息、充電的時間被壓縮,學習的疲憊感不斷累積,頻繁的考試則更讓學生們不堪重負,周考、月考、單元考,各種考試輪番上陣。試想,一個長期神經緊繃的孩子,如何能體會知識的樂趣?一個被分數定義價值的校園,又怎能培育出全面發(fā)展的棟梁?若學生的好奇心、創(chuàng)造力被消耗殆盡,所謂的“好成績”又有多大意義?
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程,需要耐心和細心。種地尚且不能拔苗助長,孩子的成長也需要遵循其身心發(fā)展的規(guī)律。此次教育部的行動,正是針對這些教育亂象開出的“藥方”。嚴禁提前開學、嚴禁違規(guī)安排學生作息,讓學生們能夠擁有完整的假期,有時間去接觸自然、參與社會實踐,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;嚴禁頻繁考試,讓學生們從“考試機器”怪圈中解脫出來,更加注重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……一系列措施,體現了教育部對教育規(guī)律的強調,對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視。
整治不規(guī)范辦學行為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各方共同努力。學校作為教育主體,理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,摒棄“唯分數”的辦學導向,真正把學生的全面發(fā)展放在首位;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,創(chuàng)新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學方法,提高課堂效率,用高效課堂代替時間“內卷”;家長也要轉變觀念,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興趣培養(yǎng),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。與此同時,相關部門應當建立長效機制,防止亂象“春風吹又生”。
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。循規(guī)律、明底線、守規(guī)則,讓教育回歸“立德樹人”的初心,方能真正培育出既有扎實學識又有健全人格的棟梁之材。這是整治行動的初衷,更是每個家庭、整個社會對美好教育的共同期待。
編輯:林楠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