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宋振東
我的老家管玉米叫棒子,黑熊叫黑瞎子。黑瞎子掰棒子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聽說過。說的是秋收季節(jié),黑瞎子夜晚到村民的棒子地里偷掰成熟的棒子,掰一個夾在胳肢窩下邊,又去掰另一個,又夾在胳肢窩下邊,結(jié)果上一個棒子就丟了,然后黑瞎子再去掰第三個,第二個又丟了。就這樣,黑瞎子忙活了一晚上,天亮了要回家,才發(fā)現(xiàn)自己胳肢窩下邊只有一個棒子。
其實真正的掰棒子,不像故事里說的那么輕松好玩,是很辛苦的農(nóng)活。
20世紀(jì)70年代中期,在農(nóng)村老家讀書時,每年秋天到了玉米收獲季節(jié),生產(chǎn)隊就會組織社員們掰棒子。由于當(dāng)時生產(chǎn)效率低,糧食不夠吃,柴火也不夠燒,而玉米產(chǎn)量高,玉米秸稈又能燒火做飯,所以,玉米成了重要農(nóng)作物。
那時還沒有玉米收割機(jī),秋天收玉米全靠人工。生產(chǎn)隊的玉米地大都是幾十畝甚至上百畝連成一片,地頭很長,忙活半天也看不到頭。社員們來到地里后,分行開始干活。掰下來的玉米放到筐子里,裝滿了運(yùn)到地頭上,然后再用地排車?yán)缴a(chǎn)隊的場院里,扒掉外皮后,按照“人七勞三”(人口分七份,勞動工分分三份)的比例,向社員們進(jìn)行分配。
普通的玉米秸稈能長兩米多高,秋天掰玉米時天氣還熱,大片大片的玉米地里密不透風(fēng),又悶又熱像個大蒸籠,每次在玉米地里掰玉米時都會熱得通身大汗。玉米秸稈頂部過期花粉隨著掰棒子的動作落得滿身都是,頭上衣服上黃糊糊的,洗都洗不掉。
玉米秸稈上長著扁長碩大的葉子,由夏天的綠油油變成秋天的黃白色,像一把把彎曲的“殺豬刀”,從底部到頂部錯落有致地長在秸稈兩側(cè),葉子邊緣長滿了鋒利的毛刺,稍不注意就會劃傷胳膊和臉,甚至劃傷眼睛。等玉米掰完了,身上也被玉米葉劃得“遍體鱗傷”。
掰玉米時經(jīng)常會遇到小野兔,此時人們就會放下手中的活計,齊心協(xié)力一起逮野兔。多數(shù)小野兔剛出生時間不久跑不起來,每次都會有收獲,抓住野兔喜悅的心情緩解了人們勞作的疲乏。還有的社員在掰玉米時偶爾會碰到一棵野生甜瓜秧子,運(yùn)氣好的可以摘個香噴噴的大甜瓜解解饞。最嚇人的是有人掰玉米時,突然發(fā)現(xiàn)玉米秸稈上趴著條小花蛇,雖然不咬人,但是太嚇人,膽小的半天緩不過神來,有的甚至嚇得哇哇大叫,再也不敢去玉米地里掰玉米了……
為了防盜,等玉米快成熟時,就在玉米地的中間位置,用四根柱子搭起一個四五米高的高腳“窩棚”,生產(chǎn)隊派人專門看護(hù),站在高腳窩棚上,可以看到整片玉米地。所以只要玉米地里有窩棚,就沒有人再敢偷棒子了。
玉米收獲完了,把玉米秸稈用鐮刀割下來,在地里曬干后燒火做飯用。玉米秸稈割下來后,剩下的玉米根也要用三齒刨下來,去除上面的泥土,曬干后也是燒火做飯的好柴火。
(作者單位:山東省濟(jì)南市公安局)
編輯:梁成棟
審核: